廷?巴特尔从呼和浩特市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转眼已有20多年了。其间总有人爱问他:身为一个将军的儿子,你扎根草原图啥?每到这时,他就把父亲的一段话搬出来:“将军的儿子可以当将军,也可以当普通老百姓。如果将军的儿子一定要当将军,那不是我们人做的事!”让巴特尔用自己的话回答,则更简单:“
说起巴特尔当“官”的地方,那可是很长的一串名字―――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县)洪格尔高勒苏木(乡)萨如拉图亚嘎查(村);官职――村党支部书记。巴特尔的父亲曾是内蒙古军区政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巴特尔自小在城市中长大。长大后,这个将军之子没有选择城市,而是奔赴他所热爱的草原。
“说实话,我曾多次有过回城的念头。谁不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适些?可是有些事,完全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改变了巴特尔一生的是一碗热腾腾的面条。那年冬天,巴特尔和几个同伴在草原上寻找失散的马群,奔波了一天,马群没找到,人却累垮了。天渐渐黑下来的时候,他们寻到了一户叫道不钦苏荣的牧民家。主人见到这几个狼狈不堪的年轻人,二话没说,急忙为他们盛上了热腾腾的面。一盆面条三下五除二就被他们吃光了,等巴特尔他们放下碗筷,在旁边看了半天的孩子们才挤上前来,抢他们喝剩的面汤。这时,他们才知道―――那盆面条是一家人当天惟一的一顿饭。
以后,巴特尔有过多次回城的机会,他都放弃了。“我就是想和牧民们在一起,像革命一辈子的父亲那样,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谋幸福。”巴特尔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场沙化现象非常严重,只能承载1000只牲畜的草场常常放牧4000只,昔日比肩高的牧草,短得连老鼠的肚皮都遮不住。刚当选为嘎查长(村主任)的巴特尔,决定在牧民中推行网围栏恢复草原生态,可却没人响应。牧民们说:搞什么围栏,自家的牛羊,自家的草场,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巴特尔只好动员妻子,卖了自家的羊,用全部钱买了网围栏,圈起了300亩草场,成了当地第一个搞围栏保护草场的人。草场需要水,他就尝试着打井,还创造出了一套在沙地上打井的新办法。有了水,自家房后盖起了暖棚,夏季种蔬菜,冬季接羔。这一年,300亩草场打了50马车的草料,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数量。原本是沙化最严重的草场,一下变成了全乡最好的草场。出栏时,人家两头牛卖1000元,巴特尔一头牛就卖了1200元。随后,他把承包的6000多亩草场全部围了起来,实行划区轮牧。
牧民们开始纷纷效仿了,登门求教的人络绎不绝。巴特尔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一头牛的收入相当于5只羊,但一头牛只有4条腿,5只羊却有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的破坏大呢?这回不用多费唇舌,牧民们就主动回家调整自己的牲畜结构去了。几年下来,草场牲畜总量不断压缩,牧民的收入却在节节升高。
2001年,巴特尔从旗里盟里争取到种树种草的生态项目,国家投了资,搞起了基地,世代只知放羊的牧民第一次学着在沙窝窝里种草种树。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萨如拉图亚嘎查(村)已经发生了巨变:牧草过膝,绿波荡漾,黄柳、红柳、沙棘、爬地柏层层叠叠;100%的草场进行了封育和轮牧,连绵的沙丘披上了绿装;牧民们的收入由过去的年人均500元增加到了3600元,全部脱贫。就连前来参观的国家民政部官员和中国草原学会的专家学者们都惊叹这片草原奇迹般的变化。
巴特尔说,20多年前我刚到锡林郭勒的时候,还不会讲蒙语,而今,我的身躯和心灵已经深深融入这片养育我的大草原,我愿自己是翱翔在草原上的一只雄鹰,永远做草原人民的儿子。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下一篇:这些军委副主席之子也是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