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但自己掏钱购买书籍送到家乡的小学,另外,每名乘坐他出租车的乘客,也成了他的募集对象,因此,他得到了外号—— “讨书的哥” 。
今年50岁的余太湖,是金沙县龙坝乡人,现住在贵阳市和尚坡。1984年,初中毕业来到贵阳,他先后干了11年修车工,跑了11年的长途车,到2005年,他当起了的哥。
回忆起30年来拼搏的经历,余师傅则深有感触。他说,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这些年吃了不少亏。 “记得刚到贵阳学修车,师傅让我去买零件,但说明书全是英文,我又不懂,结果就买错了,后来,不但倒贴钱,还被师傅大骂一顿,成了师兄弟们的笑柄。 ”
还有一件事也让余师傅记忆犹新,那年他在广东做推销工作,和对方谈业务,余师傅能听懂普通话,但是不会说,结果对方一句金沙话也听不懂,业务就这样谈崩了。
从那时起,余太湖便暗暗下定决心,要把文化补上来,同时,如果自己富有了,一定要给家乡出份力,让孩子们能读上书。
从那时起,余师傅每天起早贪黑跑车,收入约在三四千元,妻子没有工作,就在家料理家务。但就是这样的生活条件,余师傅还是想到了曾经的诺言。
“一开始,我只是向朋友借书。 ”余师傅回忆道,2012年6月,他的“讨书”计划开始行动了:某一天,他一边开车,一边给朋友打电话借书,这时,坐在副驾驶的乘客代女士,知道他的想法后,主动将准备用来去三亚过春节的5万元钱捐出来,打算建一间图书室,后来通过贵州综合广播的协助,余师傅又募集了18万元的图书。
自从那件事后,余太湖深受启发。 “仅仅向朋友借书,面太窄了,能否向自己的乘客‘讨书’呢? ” 后来,只要有人乘坐他的车,他就主动和对方聊天,聊得来,便问上一句“您家里有适合娃娃看的、闲置的书吗? ” 一旦有乘客愿意帮助,他就递上自己的名片,留下联系方式。
“开始也被排斥过。 ” 余师傅说,有人理解的,会主动联系;不理解的,反而认为你话多,甚至曾有人嘲笑他说, “师傅,你除了开出租车,还兼职二手书买卖呀? ”
余师傅说,不管怎样,他都不介意。他的坚持还是影响到了大部分乘客。后来,在他的提议下,大家成立了“贵阳爱心公益团队” , 一年多的时间里,募集到了5000多本图书。此外,每月他还自己掏钱购买图书、文具,送给山区的学校。据了解, 3年来,余师傅通过出租车,共募集到8万余册书籍, 5万余件文体用品,在金沙县先后为五龙街道的光明小学、润弟希望小学、金云小学、小里小学,石场乡的茶树沟小学、环路小学,岩孔街道的箐河小学、红光小学,西洛街道的白果小学等25所小学建起了新的图书室,也正因为这样,他得了个“讨书的哥”的外号。
在帮助贫困学生牵线搭桥以及寻找资助人外,余太湖还收养了两个女儿。其中,今年20岁的杨术,父亲去世时,家里五姊妹,全由母亲一人照料。高中后的两年里,杨术半工半读。2014年高考考取贵阳中医学院,办下助学贷款后,书本费和生活费没了着落,余师傅毅然收养了这位女儿。
事后,杨术备受感动,她曾在QQ上写道: “我的亲生父亲在我8岁那年就去世了,没想到,现在我又有半个爸爸在帮助我。 ”
到现在,余师傅的爱心之路还在继续,他每天仍在为家乡的学子奔走着。他告诉记者, “我的公益只有开始,没有结束……”